日前,黃石港區勝陽港街道公布了第三批“友好商戶”。
從首批15家“友好商戶”的破冰試水,到第二批24家“友好商戶”的積極響應,再到第三批12家“友好商戶”的踴躍加入,涵蓋汽修、醫藥、餐飲等領域的51家“友好商戶”如星光般散落于全街2個商圈、4個商會(協會),構筑起覆蓋新就業群體工作生活的服務生態。
找準“新”訴求
“第一次到菜園村小區送餐,繞了3圈才找到門,導致訂單超時。”新騎手小張反映的問題,被勝陽港街道記入“需求清單”。
為精準掌握新就業群體訴求,勝陽港街道組建專班,通過走訪、座談、問卷等形式,梳理出“找樓難、停車難、充電難”3大類17項需求,倒逼“資源清單”與“服務清單”動態匹配。
在南京路小區、交通路小區等重點區域,街道聯合社區、小區業委會打造28處“友好小區”標識,繪制16處小區地圖,制定12條“友好公約”。菜園村小區還特意在復雜路口增設了單元符號和提示標語。
街道還升級7個“暖新驛站”,配備共享工具箱、應急藥箱、微波爐等設施,在摩爾城打造“愛心服務圈”,聯動首批15家“友好商戶”提供基礎服務。
解決急需求
前不久的一天傍晚,外賣騎手老田攥著手機的手沁出冷汗——最后一單生鮮訂單還有15分鐘超時,而電動車卻在鐘樓社區路口突然“罷工”,后輪爆胎了。
情急之下,老田想起勝陽港街道公示的“友好商戶”名單,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撥通了文軍摩托配商行袁師傅的電話。
5分鐘后,身著藍色工裝的袁師傅拎著工具箱飛奔而來,蹲在路邊快速補胎、充氣,整套動作行云流水。
“車修好了,您放心去送單,費用給您打對折。”結算時,袁師傅擦著手上的油污微笑道。
這溫馨的一幕,正是勝陽港街道“友好商戶”服務新就業群體的生動一瞥。
作為首批“友好商戶”,袁師傅堅守“急單優先修”的規矩,為近50名新就業群體解決了車輛應急問題,從爆胎搶修到安全檢查,讓“優先修、平價修”成為騎手的“移動后盾”。
街道通過“需求清單”,發現新就業群體“戶外作業易受傷、車輛故障難應急”的問題突出,隨即啟動“資源清單”聯動機制。
鐘樓社區主動對接文軍摩托配商行,爭取到免費故障檢查、維修折扣服務;海觀山社區、天橋社區協調新世紀醫藥十幾家門店,配備“騎手專屬藥箱”,提供免費血壓檢測、應急藥品和會員價購藥服務。
前不久,騎手小李在烈日下跑完單后臉色發白,新世紀醫藥店員楊麗幫測血壓發現有中暑先兆,趕緊將他領到空調區,送上解暑藥和清涼油。
截至目前,新世紀醫藥已為200余名新就業群體提供健康服務。這種“需求—資源—服務”的快速聯動,讓應急需求不再“等不起”。
溫暖在路上
每天正午,文化宮社區幸福食堂總有騎手的身影。
作為“友好商戶”代表,食堂老板楊總推出暖心舉措:只要身著騎手服、騎著送餐車的人,無需證件即可辦理優惠卡,享受專屬折扣。
在“鐘樓煙火”美食街,有7家商戶主動報名成為“友好商戶”,專設休息區供騎手補水充電,還為騎手提供就餐優惠。
除了就餐便利和優惠,街道還針對“停車難”問題,在社區周邊、小區出入口、武漢路商圈劃定10處“潮汐車位”,緩解取單送單停車壓力;在湖濱路社區商圈服務驛站開通“暖途心理專線”,邀請心理咨詢師駐點,為騎手疏導工作壓力。
一份熱飯、一處歇腳地、一句貼心叮囑,讓新就業群體在忙碌中感受到流動的溫暖。
不止于此,街道通過“活動清單”開展“小哥故事會”“公益集市”等活動,讓商戶與新就業群體從“服務關系”變為“朋友關系”。
在“小哥故事會”上,騎手們分享奮斗經歷;在公益集市上,商戶與騎手共同為居民提供磨刀、義剪服務,推動新就業群體從“服務接受者”變為“治理參與者”。
拓“友好場景”
51家“友好商戶”的成長,是勝陽港街道“四張清單”機制的生動實踐。
以“需求清單”精準畫像,確保服務不跑偏;以“資源清單”整合力量,讓商戶成為服務“合伙人”;以“服務清單”細化舉措,讓需求有回應;以“活動清單”凝聚共識,讓關系更緊密。
這一機制,正是“蜂巢計劃”五大行動的落地載體——“引蜂”凝聚黨員騎手,“筑巢”建設服務陣地,“育蜂”開展技能培訓,“展翅”引導參與治理,“護蜂”完善關愛機制,最終將“一街道一實事”轉化為新就業群體的“幸福實事”。
如今,在勝陽港街道,“流動哨兵”騎著電動車穿梭街巷,用“隨手拍”上報安全隱患;“小巷騎士”志愿服務隊走進社區,為孤寡老人打掃衛生;騎手楊建當選市人大代表,司照天獲評“全國志愿服務‘四個100’最美志愿者”,新就業群體正從“城市過客”變為“社區主人”。
“我們街道會繼續聯動‘友好商戶’,拓展‘友好場景’,織密暖‘新’服務。”勝陽港街道黨工委負責人表示,將持續優化“四張清單”機制,讓“友好商戶”不斷增長,讓新就業群體在這里找到歸屬感。(記者 吳高斌 通訊員 佟淑娟 歐陽詩琪)
編輯: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