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1日是重陽節。我認為,重陽節不但是敬老節,也應成為老年人的勵志節。
隨著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醫療技術的提高,人類壽命大大延長,高齡老人迅速增多。過去是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是七十小弟弟,八十九十不稀奇,百歲還要活下去。但人生最后幾十年的活法,是決定一生是否活得精彩的關鍵所在。遺憾的是,不少人認為,年事已高,就該像個老人的樣子——太太平平地過日子,深居簡出,把年老理解為退縮,有些老年人退休后,常產生失落感、孤獨感,成天從前陽臺踱到后陽臺,無所事事,寂寞難耐。長此以往,就會損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一部分甚至精神崩潰。
如何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過得更有質量、更加精彩?國外有位學者把60歲以后積極樂觀的人生命名為“白金人生”(相對于青年時期的“黃金人生”),認為老年意味著更可以隨心所欲地享受生活的觀點,筆者頗為贊同。當人到老年退出工作崗位后,收入相對少了些,但時間是大把大把地富有,可以好好地外出云游四方;想釣魚就去釣魚,想打門球就去打門球……以前沒時間去搞業余愛好,比如攝影、素描,還有圍棋、象棋、作詩、養花等等,現在一切皆有可能……老年人還可以參加夕陽紅消防巡邏隊、夕陽紅普法宣傳隊、老干部宣講隊、老年人文藝宣傳隊、銀齡互助隊等老年志愿隊伍,既可以力所能及地做一些社會公益事業,奉獻社會、體現價值,更能在集體活動中結交新朋友、贏得新友誼,為自己打開社交的新局面!
1990年,一位名叫衛衍翔的中國學者在德國柏林第五屆社會政策國際研討會上提出了“六十而立論”。他認為,“三十而立”立的是家室是事業,“六十而立”立的是身心,是情趣,是為社會再作貢獻的壯志與豪情,更宣示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新追求。只要老年朋友們樹立樂觀向上的“白金人生”理念,以重陽“登高”的心態,合理安排好退休以后的生活,力所能及地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就有望達到“七十不老、八十不衰、九十不呆、百歲不倒”這個“健康老齡化”的目標。
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目前,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超20%。預計到2050年前后,我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峰值4.87億,占總人口的34.9%。老年人中有許多老干部、老教師、老醫生、老科技工作者……他們退出勞動崗位后,愿意用自己長年積累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繼續為社會發展作出新的貢獻,這種“積極養老”方式,又被稱作“老有所為”。
如何讓老年真正成為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的重要人生階段?期待各地各單位注重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積極為老年人“老有所為”創造條件、搭建平臺,發揮老年人優良品行在家庭教育中的潛移默化作用和對社會成員的言傳身教作用,發揮老年人在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中的經驗優勢和威望優勢,發揮老年人對年輕人的傳幫帶作用,引導老年人保持老當益壯的健康心態和進取精神,發揮正能量,作出新貢獻。
(王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