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個二維碼收費點,每個3元共138元……近日,華東政法大學教授童之偉指出高等教育出版社《憲法學》教材中設置了付款碼,掃碼付錢才能解鎖新知識,引發廣泛關注與討論。(10月17日中國青年網)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各教育出版機構紛紛探索數字化開發路徑,教材的呈現方式發生了較大變化,二維碼的使用普及,成為提供拓展資源的重要工具。通過一鍵掃碼,即可便捷獲取視頻講解、案例分析、音頻資料等更多信息,這種創新形式提高了教材的使用價值,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識。然而,其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現實中,很多出版社設置了“一書一碼”,只有首次購買者才能免費訪問和使用教材增值內容。按出版社的說法,此舉旨在保護知識版權,防止非法盜版,但也間接限制了二手書讀者的使用。可是書籍不是一次性商品,二手書也是合法取得,不應因購買渠道的不同而區別對待,出版社在設置二維碼收費時,應充分考慮所有合法獲取正版書籍讀者的權益,不能讓讀者買了書之后,還要另外掏錢“解碼”。
此外,相關收費標準是否合理也有待探討。教材中的二維碼收費點數量多達46個,每個3元共138元,已接近售價的3倍,這對經濟條件有限的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個不小負擔。倘若其他教材見有利可圖,也有樣學樣,學生們為獲取完整的教材內容就要多花費多少?
教材主要面向教師和學生群體,具有一定公益性和普惠性,出版社在提供增值服務時,應充分考慮他們的承受能力,保障其合法獲取知識的便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版社為保護正版和作者、發行方權益,對數字資源使用設置一定限制本無可厚非,但應在保護自身利益與滿足讀者需求之間找到平衡。
相關部門應出實招硬招,加大檢查力度,建立嚴格準入和退出機制,引導教材市場健康發展,而不是讓掃碼付錢成為獲取知識的攔路虎。
(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