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還是我們?”據報道,最近,有杭州蕭山家長發帖稱,開學之際,收到老師發給家長們的通知:教室需要打掃,有時間的家長可以接龍報名,也可以選擇請保潔阿姨來做。不少網友表示,小時候開學,自己打掃衛生,長大了孩子開學,還要幫孩子去打掃衛生。 學校教室到底該由誰打掃?這場看似簡單的衛生打掃爭議,實則折射出家校責任邊界模糊的問題,更關乎學校勞動教育的質量。 而家長參與教室打掃并非孤例。從各地報道看,不少學校將教室清潔、綠化維護甚至運動會布置等任務轉嫁給家長,或明或暗形成“潛規則”。 學校作為專門教育機構,保障教學環境是其基本職責。教育部《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明確要求“提供安全衛生的學習環境”,清潔工作本應納入學校常規運維。若因經費不足或人手短缺將任務攤派給家長,無異于將公共服務成本轉嫁,這已違背公共教育的公益屬性。 即便家長出于對教育的支持自愿參與,長期來看可能也會導致形成路徑依賴,使學校忽視自身責任完善,甚至將家長勞動視為理所當然。 更需警惕的是,這種責任轉嫁可能導致扭曲勞動教育的初衷。讓孩子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本應是培養責任感與自理能力的契機,但如果家長包辦一切,或學校將打掃任務異化為“家長作業”,勞動教育便淪為形式。孩子們錯失了親手整理教室、體驗集體勞動的機會,反而可能形成“勞動是負擔”的錯誤認知。 教室到底該由誰打掃,需厘清責任邊界,回歸教育本真。學校需將勞動教育納入課程設計,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參與班級日常維護,讓“打掃教室”從“家長任務”回歸“成長課堂”。 家校需要共育,但家校各有其責。家長以陪伴支持助力孩子成長,而非越界代勞。孩子們親手擦拭課桌、整理講臺,獲得的不僅是勞動技能,更是對集體責任的認知與對校園的歸屬感。這樣的勞動教育,才有教育應有的溫度與深度。(劉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