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不少中介機構以“內推、保錄取”為噱頭,明碼標價售賣大廠實習機會,聲稱“2萬元左右便可進大廠”,甚至宣稱與上百家企業人事有合作關系,不少大學生為之心動。
數據顯示,2025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達1222萬人,再創歷史新高。一些用人單位在招聘時,也傾向有實習經歷的大學生。面對就業形勢,很多大學生開卷實習經歷,既讓簡歷更“好看”,也變相提升競爭力。大廠實習機會,正是大學生眼中可為求職鍍金的香餑餑。
部分中介機構抓住大學生的焦慮心理,利用他們存在的信息差,設下實習機會的誘餌。比如,有中介與部分公司在職員工勾連,通過線上引流誘導簽約,收取高額報名費。大學生花大價錢買到實習機會,但根本沒法系統接觸項目的完整內容,甚至連正規實習證明都拿不到。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中介的渲染進一步增加大學生的實習焦慮。社媒上頻繁出現的中介引流帖、廣告帖,制造出“再不實習就來不及了”的緊張感。一些大學生甚至大一就開始卷實習,起跑線越來越提前,未嘗不是受到實習生意的影響。
實習或可花錢走過場,但就業市場不會在招聘時走過場。靠付費實習堆出來的光鮮履歷,不僅經不起面試,還可能影響求職者誠實形象。如果崗位有貓膩,更會給求職帶來麻煩。
實習,就該實字當頭。中介機構不該將大學生實習當作牟利的工具。市場監管等部門和各平臺應有所行動之外,高校更應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幫大學生對接實習機會、緩解實習焦慮,讓他們在有效實習中收獲真功夫。(張悅)
編輯:陳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