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困擾?想讀書卻靜不下心來,翻幾頁書視線就忍不住飄向一旁的手機;提筆想寫點什么,腦海里剛冒出零星想法,就下意識點開對話框向人工智能索要答案;有時候,甚至連一部電影都要以倍速看完……數字時代,海量資源唾手可得,但“讀不進、看不下、沉不住”成了不少人的常態。
缺乏專注的探索,難以抵達認知的深處;沒有深度學習的支撐,也難以真正慎思篤行。當下,越來越多人困擾于專注力的減弱、深度學習能力的退化。有人抱怨,生活節奏快,無時無刻不在趕時間、趕路程、趕進度,不知不覺消磨了精氣神,空閑時間只想刷刷不用過腦子的內容。也有人渴望在文化體驗與自我提升中“由淺入深”,卻又陷入“知易行難”的窘境。
在碎片化的浪潮里,我們該如何守護專注力、思考力?
找回專注力,當從改變心態做起,卸下功利的枷鎖,靜待花開。追求高效率本身并無不妥,一些實用性技巧也確實可以快速掌握。但若過度追求快節奏,便容易形成對“深度”的擠壓。比如,3分鐘可以“看完”一部電影,但沒法欣賞鏡頭語言中的藝術;5分鐘也可以“速讀”一部名著,卻難以體會隱藏于文字之下的意蘊。只有當我們不再執著于追問“這有什么用”,不再把每一項投入都視作必須即時兌現的投資,才能沉浸于過程本身,從容涵泳。
那些在專注中度過的時光,從來都不是無意義的消耗。正如一位作家所說,“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云,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閱讀如此,一切深度的學習皆是如此。成長從來不是速成的結果。那些在專注中積累的思考、養成的習慣、慢慢打磨出的從容與豁達,都是時間的饋贈。
除此之外,重拾好奇心,也是喚醒專注力的重要方式。好奇心就像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一旦被觸發,就能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產生疑問、激發興趣、探求原因、深究結果……古往今來,正是純粹的好奇,讓我們跨越未知、走向更大的世界。何不主動為自己創造這樣的“觸發時刻”?放下手機,在和朋友的談天說地中迸發靈感,在和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發現新知,在觀覽遺址文物中尋跡歷史。當你真正想要深入探究某個問題,專注力自然也就隨之形成——那不是靠自律維持的狀態,而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思維沉浸。
如果說碎片化的消遣是快餐,刺激味蕾,也能果腹;那么專注的學習和創造,則更像一碗粗糧,初嘗或許有些粗糲,但慢慢咀嚼,就會咂摸出谷物的香甜,更有益于健康。用耐心替換浮躁,讓堅持成為日常,當專注成為習慣,那些心無旁騖的時刻、沉浸其中的“心流”,自然會在不經意間到來。
今天,數字技術如同一張無形的網,將海量文化資源編織進我們的日常。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如何過好數字時代的文化生活。從解決注意力“失焦”的問題,到培養信息甄別與批判思考的能力,再到保持對文化的敬畏之心……努力把這些問題都解決好,我們才能更好享受數字技術帶來的便利,讓每一次的文化接觸都成為深入心靈的滋養,成為豐富我們精神世界的力量。 (張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