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目前廣東一些學校已不再硬性要求學生統一穿著校服返校。有家長說,開學前就有老師通知,學生只需穿著干凈整潔的服裝、佩戴好紅領巾返校即可。
這里有一個背景是:今年5月,廣東省五部門曾聯合發文規定:學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強制學生購買校服。不再硬性要求學生統一穿校服返校,這一看似微小的改變,卻有重要價值。因為不強制穿校服,才是落實“不得強制購買校服”規定的關鍵。
今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開展基礎教育“規范管理提升年”行動的通知》,在負面清單(2025版)中指出,嚴禁違反校服選購的有關規定,強制購買校服,利用購買校服牟利、侵害群眾利益。這一規定的要義之一,是防范“校服腐敗”。
“不強制購買校服”已成為自上而下的共識,但在實際落實過程中常遇梗阻。一些學校要求學生在平時特別是集體活動時必須穿校服,這意味著家長即便不情愿,也不得不為孩子購買校服。例如,有網友在新聞跟帖區反映,“都買了夏季和秋季校服,孩子不穿校服扣班分,挨批評。”
這種實際存在的隱性壓力,恰是阻礙政策落地的“最后梗阻”。如今,廣東部分學校不再硬性要求統一穿著校服,可以此為突破口,進而落實“不強制買校服”規定。
客觀而言,中小學生校服并非多余,很多情況下甚至很有必要。校服有承載校園文化認同、消除攀比等功能,合理利用校服不無裨益。而“不得強制購買校服”和“不強制穿校服”,也并非意味著取消校服,而是管理更加柔性、靈活。
這是對學生與家長選擇權的尊重,也考驗學校管理智慧。如何在不強制著裝的條件下,構建校園文化凝聚力與平等氛圍,將成為學校面對的新課題。
對此,相關學校不妨鼓勵校服設計創新,使其既體現校園文化內涵,又能滿足學生的個性與舒適需求,讓更多學生和家長愿意主動訂購和穿著校服。這樣有助于讓校服回歸其應有功能,成為校園的獨特風景。(辛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