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上午,我市舉行“聚力生態支點,建設美麗黃石”新聞發布會。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城管委等部門先后結合部門職責,通報了我市生態環境領域典型成效,并就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上半年優良天數144天
今年上半年,我市PM2.5累積濃度為38.2微克/立方米,全市累計優良天數144天。6月份,我市六項主要大氣污染物濃度均同比下降,優良率同比上升,增加10個百分點。上半年我市5個國控考核斷面都穩定實現Ⅱ類及以上水質,優良水體比例為100%;11個省控及以上考核斷面優良水體比例為90.9%,長江干流(黃石段)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3個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
我市穩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管控目標落實,通過部門聯動、“市級抓總—縣級攻堅—企業治理”三級聯動幫助企業提能升級,堅持科技賦能開展監測,推動全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持續對重點水體開展水環境質量預警監測,健全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全力推進入河(湖)排污口整治,全市507個長江入河排污口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治504個。
我市“無廢城市”建設綠色技改、固體廢物“自產自消”、“廠內+廠外”雙循環等模式為全國“無廢城市”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目前我市精心培育了23個“無廢細胞”,今年4月全省第一座“無廢加能站”在黃石建立。
林長制守護綠水青山
2023年我市啟動“千村萬樹”綠化提升三年行動。大冶湖北岸10300畝水岸綠化提升納入四級林長必巡內容。開發區·鐵山區、新港園區沿山體、水岸、村莊系統植綠補綠,為全市“千村萬樹”行動提供了可復制的濱湖樣板。大冶市以林長制撬動石漠化荒山蝶變,2023年全省荒山造林現場會在該市舉行,當地做法成為全省荒山科學綠化示范標桿。黃石港區以林長制守護松林生態安全,2023年摘掉松材線蟲病疫區帽子,成為全省首批“無疫”縣(市、區)之一。
2024年,我市爭取并實施了增發國債生物防火阻隔帶建設項目,項目總投資2520.7萬元,覆蓋17個鄉鎮(林場)120個行政村。項目當年11月底全面完工,跑出了林長制國債項目的“加速度”。
近年來,我市全面建立四級林長責任體系,共設立林長2611名;“千村萬樹”綠化提升9.5萬畝的任務已提前完成;完成義務植樹539萬株。2024年度全市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均實現正增長。我市還加強森林資源管護,筑牢森林防火安全底線,彰顯生態價值,全市建設各類林業產業基地142萬畝,2024年林業總產值突破128億元,龍頭企業達25家。
河湖長制保障水清岸綠
近年來,我市以河湖長制推動河湖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磁湖強化區域同頻共治,2024年被評為省級幸福河湖。大冶湖水質持續穩定在Ⅲ類,生態漁業和周邊文旅產業等收益年均超億元。保安湖推動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協同治理,實現跨界河湖管護效能全面提升。夏浴湖累計投入2.1億元,實施水質提升和環境治理工程,實現水質從劣Ⅴ類到Ⅲ類的轉變。
今年以來,全市1564名四級河湖長巡查1.3萬人次,解決問題1500余個。完成125個河湖健康評價,健康率100%;累計排查河湖“四亂”問題359處,整改銷號率100%。實施了富池大閘除險加固工程、小青山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富池二站新建工程等一批防洪治理工程和網湖水生態修復、磁湖綜合治理、春湖水環境綜合整治等一批水生態修復工程。
如今我市河湖生態效益日益凸顯,大冶湖水面特許經營生態養殖、大冶湖環湖綠道岸線資源開發利用、磁湖休閑文旅、夏浴湖生態露營等一批河湖生態效益轉化取得明顯成效。
和美鄉村建設成效明顯
全市786個行政村全域開展“清潔家園”行動,加快繪就具有黃石特色的“富春山居圖”。特別是大冶市培育出“四季賞花、全年品果”的農旅融合新業態,連線成片推進和美鄉村建設。今年4月,該市“桃李香情·同心共富”樣板帶入選全省首批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樣板帶。我市發動群眾共謀村灣發展,完成樣板帶村莊規劃編制,大力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如今,全市綠色農業加速發展。2020年至今,化肥使用量年均降幅3%,農藥使用量年均降幅3.5%;創建2個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區,推廣大水面生態養殖面積達30萬畝,大冶湖大水面增殖模式入選全國13個典型案例。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秸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達95%和91.26%,農膜回收利用率達85%。我市統籌整合項目資金1.2億元以上,打造了大冶市保茗線、陽新縣三王線、開發區·鐵山區黃陽公路沿線等3個鄉村振興示范帶。
精細管理改善城市面貌
目前我市已實現城區居民小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公共場所分類投放設施全覆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2024年黃石獲評“全國垃圾分類志愿先鋒城市”稱號。
我市建成區平均每天處理其他垃圾約670噸,處理餐廚垃圾約55噸,年垃圾焚燒發電超1.5億千瓦時。主次干道推行“機械化清掃+人工精細化保潔”模式,清掃保潔覆蓋率、機械化率分別達100%和92%。進一步補齊污水處理及收集管網等設施短板,上半年城區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85.74%。
近年來我市開展管網缺陷再核查,基本識別了青山湖、花湖、河西等5個水系水質水量突變問題管段約80公里,繪制了污水管網問題缺陷“一張圖”;編制了《城市地下管網管廊及設施建設改造實施方案(2024—2028年)》,完成城區新建或改造市政污水管網57公里,累計完成污水管網隱患問題整改3246處。對市本級10條已脫黑臭的水體進行常態化監管,未發現水體返黑返臭或新增黑臭水體。《黃石市城市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作為全省市州首部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已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記者 廖巍巍 實習生 張思雨 李品卓)
編輯:徐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