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黃石實踐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秋天的黃石,天藍、地綠、水清清,一幅幅色彩斑斕、悠然和諧的生態文明畫卷正徐徐鋪展。
8月17日,全國網媒總編輯調研行嘉賓走進黃石,探尋“點石成金”密碼與“兩山”轉化實踐;8月22日,黃石第四屆廣場啤酒消費季拉開帷幕;啟源未來(廣州)細胞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科技企業入駐黃石未來科技城。
為給藍天“減負”、替碧水“療傷”、讓凈土“煥新”,黃石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這座城市交出的答卷,不僅清晰印在蔥郁青山與澄澈綠水間,更深深烙在每一位市民的心頭。“綠水青山”背后的價值取向
生態環境,重在保護先行。進入新時代,黃石始終錨定“改善環境質量”這一核心目標,以污染防治攻堅戰為主線,將生態環境保護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實現了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頻共振。
水,生態環境保護的核心要素。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不僅是關乎民生福祉的攻堅行動,更是激活城市綠色動能的生動實踐。
黃石,長江大保護湖北段最后的“守關者”,有11個國(省)控考核斷面。“守護一江清水,共筑生態長城”,黃石積極投身治水、護水、興水的征程。
渾水加“凈化劑”會怎么樣?要么粘住、要么凝塊、要么分解臟東西,讓“垃圾”沉底或被濾走,水就清了。
專業人士形象比喻:黃石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就像流域水環境的“凈化劑”,能推動上下游協同治污護水,精準破解生態難題,助力江河碧水常清。
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負責人丁捷風解讀:年生態補償金不低于2700萬元,設置了24個水質監測考核斷面,對大冶湖流域水環境質量、森林生態和用水總量控制進行評估、核算、論證,進行獎補兌現。
讓青山有“價”、綠水含“金”,黃石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猶如“凈化劑”產生的化學反應,倒逼企業環保擔責,又激發各地流域治理,讓水生態在良性循環中持續向好。
圍繞長江、大冶高橋河、陽新富水3個跨市斷面,黃石與鄂州、咸寧簽訂跨市斷面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建立跨界流域協調監管和治理機制,協同推進水質攻堅提升、環境執法監管、預警和應急演練等;與湖北黃岡、江西九江、安徽安慶、安徽池州建立長江流域上下游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工作機制。
跨縣域方面,黃石在長江黃石段入江支流及跨界處建設水質監測站12個,大冶湖流域水質監測站7個,實現分段監測、快速溯源、精準處置。
黃石市生態環境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十四五”以來,全市504個長江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3個縣級以上和15個鄉鎮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5個國控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100%,11個省控以上考核斷面優良水體比例為90.9%,提前達到“十四五”省定考核目標。
網湖“護水、治水、興水”的故事尤其值得一提。南湖—下司湖和菱角塘是網湖的入水口,近年來,黃石從水岸修復到生態治湖,從涵養水源到凈化水體,從改善水質到污染攔截,“加”“減”并施,網湖實現了“人水兩相安”。
網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資源保護科科長周駿說,南湖、下司湖總磷量大幅下降,菱角塘也由劣Ⅴ類水提升至Ⅳ類,基質池出水達到湖泊Ⅱ類標準。湖區水鳥種群數量明顯增加,高峰期南湖、菱角塘可達30多種、上萬只。
靠水吃水的老傳統,如今換了新“吃法”。在網湖,生態鳙魚順著產業鏈“游”進盒馬鮮生的供應鏈,端上更多消費者的餐桌;曾經“洗腳上岸”的漁民,也有了多元新出路。“大伙兒的日子,越過越滋潤了!”網湖村黨支部書記劉元勝笑著說道。
“藍天白云”背后的堅定付出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十多年前,大冶城西3公里處的金湖生態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業廢渣遍地。
“最高峰時,這里有2座礦山、8家冶煉廠、20余家選礦廠、10余座尾礦庫。”金湖生態園管委會負責人駱久玉回憶。
轉機始于2014年。黃石政企攜手,通過勁牌有限公司捐贈,加上中央專項資金,全面啟動了大冶金湖生態園生態修復治理項目。
歷時十余年,整理土地9.77公頃、處置廢水4.7萬立方米,種下10萬株喬木、9萬平方米的草坪,建起18處亭臺驛站,還有專業運動場、兒童游樂園、消防科普館……數字背后是堅定的付出和民生情懷。
青山隱隱,綠水迢迢。從“生態痛點”到“治理樣板”,黃石以創新實踐交出工礦廢棄地生態修復的高分答卷。
從金湖生態園遷出的居民又回來了!與公園毗鄰而居的金湖街道八角垴村村民程正華說,26年前因為“住不得”舉家搬遷;8年前因為“好環境”,他又和50余戶村民一樣,選擇回鄉居住和創業。
一座公園如同一扇窗欞,映射出黃石生態治理一以貫之的行動。為了讓這方“生我養我”的土地宜居宜業、宜學宜游,近年來,黃石投入“真金白銀”,開展環境攻堅提升行動,持續治氣、治水、治土、治廢、治噪等。
推動渣土車錯峰出行或繞行,開展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實施土壤污染生態修復,實施寧靜小區項目,加大生活噪聲源頭防控和社會共治力度……
炮聲隆隆、煙塵滾滾、污水橫流,這是西塞山區石磊山采石場開山塘口昔日的寫照。礦山關停后,高陡的采石邊坡上活石、松石林立,存在安全隱患。
通過4年來的持續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如今山坡已重披綠裝。62歲的石磊山村黃家灣居民張秋姑說:“治理工程完成了,青山綠水又回來了!”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市生態環境局提供的資料顯示:今年以來,我市謀劃大氣治理項目400個,幫扶203家企業實施大氣末端治理;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首批60個空氣微站全部安裝完成上線。截至目前,全市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3.1%,PM2.5濃度為31.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
“寧”棄紛擾,“靜”享生活。臨近傍晚,漫步黃石港區花湖街道天方社區人事局小區,下班回家的人腳步輕緩,下樓倒垃圾的人慎倒輕放,孩童在小區內小聲嬉戲……
從敲定“寧靜公約”定規矩,到加裝降噪設施筑“隔音屏障”,再到升級垃圾清運流程減干擾、規范廣場舞活動守時段……
今年4月,黃石12個小區同步開啟“寧靜小區”建設,一系列“靜音組合拳”落地見效。隨之而來的變化清晰可見:12345熱線關于噪聲的投訴量較去年同期減少了百余件,“耳根清凈”正成為越來越多居民的日常。
“變廢為寶”背后的綠色擔當
位于保安鎮的大冶尖峰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尖峰水泥”)旋窯飛轉,熱浪撲面。中央控制室內,大屏幕上跳動的實時監控數據猶如一個個跳躍的綠動音符,正串聯起“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節律。
氮氧化物50毫克/立方米、顆粒物10毫克/立方米……“我們的排放值遠低于國家排放標準。”該公司環安部部長吳新瓊介紹,今年公司又投入1966萬元建設SCR脫硝系統,項目完工后,將把氮氧化物排放濃度壓減至50毫克/立方米以下,達到超低排放標準。
尖峰水泥綠色轉型早有布局且加速推進:2012年建成“湖北第一脫”窯尾煙氣SNCR脫硝系統,2018年再開湖北水泥行業先河,建成石灰石—濕法脫硫系統。該公司近3年減排成效明顯,氮氧化物、顆粒物、二氧化硫分別減排70%、60%、70%。
綠色轉型步履不停、勁頭更足。今年6月竣工的4.95峰值兆瓦光伏項目并網發電,8400塊光伏板年可減少燃煤發電帶來的間接碳排放4000余噸。目前,該公司在籌備廠內充電站、推動車輛“油改電”,以實現降碳與節省成本雙贏。
藍天、碧水、凈土,節能、減排、降碳。在破解“工業城市”與“生態保護”協同難題的實踐中,尖峰水泥的故事,成為黃石企業(產業)綠色轉型的縮影。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近年來,黃石堅定不移推進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在綠色轉型上提質增效,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從“要我治污”到“我要減排”,黃石聚焦控源減排核心目標,依托中央專項資金的精準投入,持續推動鋼鐵、水泥、化工行業超低排放。憑借前瞻性探索,黃石在全省率先制定并實施地方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標準,為區域重點行業生態治理樹立標桿。
建設“無廢城市”,創新無處不在。地處西塞山區工業園的湖北振華化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振華化學”)心里懸著的一塊“石頭”,終于落地了!
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內鉻鹽行業的龍頭企業,振華化學面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鉻渣所帶來的填埋處置難題,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成功創建了“鉻鹽+鋼鐵”跨行業耦合聯動模式。
該公司環保部部長陳小紅解讀,該模式通過將鉻渣解毒改性后,作為鋼鐵冶煉的燒結礦添加劑,成功打通鉻渣大規模、高值化資源利用路徑,實現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協同推進,為破解鉻鹽行業固廢治理世界性難題提供了方案。
“無廢城市”是城市發展的新名片。建設“無廢城市”,見證一座城市對生態的守護與對未來的擔當。經過3年建設,黃石在固體廢物治理領域成效明顯。工業端,大江環科構建“廠內+廠外”雙循環體系,年資源化利用產值超5億元;農業端,秸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達 95.06%、90%以上;危廢端,制定出全省首個市(州)級地方標準《銅冶煉白煙塵綜合利用污染控制技術規范》,年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98.9萬噸,醫療廢物處置能力達到100%。
發展的“含綠量”彰顯增長的“含金量”。上半年黃石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6.7%,氫能產業入選省級培育名單;新增5家國家級綠色工廠(總量23家),新能源發電量增長46%。
記者 易木生 廖巍巍 潘靜茹 梁堅義
編輯:徐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