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紅的七月,西塞山區煥發出嶄新的生機與活力。曾經的老城角落變身家門口的“口袋公園”,塵封多年的飛云公園重新開放,上窯紅色街區成為熱門打卡地……這些看得見的變化,正是西塞山區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的生動寫照。
老舊小區改造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統籌各方力量是關鍵。西塞山上下迅速集結成一股力量,從基礎設施改造、管理升級,到歷史遺留問題破解,難題被層層分解、逐一擊破。
一盤棋,落子需有章法。該區以“五有標準”為改造的靈魂——有完善房屋設施、有整潔居住環境、有優良配套服務、有特色主題文化、有長效管理機制。該區精心擘畫從《西塞山區舊改導則》到創建“全國示范區”的層層藍圖。三個片區因地制宜:黃思灣片區展現礦冶風情的厚重質樸,中心城區打造新荊楚風貌的優雅舒展,磁湖南岸則呈現生態宜居的綠意盎然。一幅兼顧歷史氣質與現代功能,分區施策的畫卷徐徐鋪展。
社區改造這張網上,居民聲音是最重要的織線。石料山社區居民曾煩擾的“空中蜘蛛網”,通過創新的“四網合一”改造方案化為無形——所有弱電線纜被引入地下管道。全區145公里污水管網煥新,44條背街小巷蛻變,26個精巧的“口袋公園”從街頭巷尾、房前屋后的閑置邊角料中“生長”出來。在田園社區,紅磚紅瓦蘇式建筑群的底色被尊重保留,礦冶元素的浮雕小品與鋼鐵風格的創意墻繪點綴其間。上窯步行街則巧妙融入商埠文化,百年老街的榮光悄然再現。
煥新的家園如何持久美好?該區以“紅色物業”破題,創新推出“五雙聯動”基層治理網:雙網格書記、雙網格員、雙樓棟長形成雙重保障,雙向交叉任職與雙聯席議事機制則凝聚合力,“街道吹哨、部門報到”響應機制打通執行堵點,基層治理煥發全新效能。
從破敗角落到詩意棲居,西塞山區用“繡花功夫”推進老舊小區改造,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這場城市更新實踐,正以最溫暖的方式詮釋著民生改善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