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年。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原創性成果,這一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是辯證統一的,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有效指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們要以深入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為契機,追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斷豐富完善的發展足跡,系統把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科學內涵,深刻感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美麗中國建設展開壯闊圖景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不斷深化對這一重要理念的體系化研究、學理化闡釋,進一步增強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信心與決心。
彰顯巨大的理論價值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到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多個場合闡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時提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強調“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2018年5月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之一。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在2023年7月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彰顯了巨大的理論價值。
深刻反思人類現代化進程中的生態危機,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強大思想武器。縱觀世界,不少發展中國家在推進現代化進程中都呈現出“時空壓縮”的特征。這些國家往往采用掠奪自然資源的方式進行經濟建設,以壓縮自身原始資本積累的時間周期。這種方式雖能在較短時間內實現較快發展,但會對生態系統帶來破壞性沖擊。中國沒有沿襲這種老路,而是開辟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中國自古以來就形成的豐富生態智慧與文化傳統深度融合,形成了植根中國大地的生態文明理論,指引我們統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促進發展的空間均衡與時間可持續,從根本上改變了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認識和實踐,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
打破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對立的思維定勢,確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摒棄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深刻揭示了二者內在統一的辯證關系。這一重要理念深刻表明,生態本身就是經濟,揭示了“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內在統一性,明確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共生關系,是一體兩面的,絕非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這一重要理念堅持保護優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求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讓生態環境保護內生于經濟增長的過程中。這一重要理念著眼于子孫后代的永續發展,在自然觀上從人類中心主義轉向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其精髓在于構建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的長效化機制,通過制度創新、科技賦能、產業升級的系統聯動,實現生態增值、產業增效、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將自然資本確立為生產要素,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在《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中指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這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具有革命性的理論突破,明確生態環境具有生產要素的地位。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忽視或低估生態環境在生產中的作用,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環境確立為與資本、勞動力、技術同等重要的基礎性生產要素,深刻認識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直接影響著生產力的可持續性,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發展生產力。這一重要理念通過將自然資源納入國民財富體系,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拓寬了自然財富轉化為社會財富的通道,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
帶來廣泛的深刻變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扭轉了以破壞生態環境換取短期增長的發展思路,引領我國發展方式發生深刻變革,走上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有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習近平總書記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指出:“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保護綠水青山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長久之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展現出強大的實踐偉力。我國生態系統持續優化,生態系統穩定性和整體功能不斷提升,天更藍、水更綠、山更青,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2024年,全國空氣質量達標城市共222個,比2023年增加19個城市,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從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29.3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7.2%,成為全球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繼續改善,210個重要湖庫中,水質優良湖庫數量占比為77.1%,比2023年上升2.5個百分點,地下水Ⅰ—Ⅳ類水質點位比例為77.9%;全國完成國土綠化任務超1億畝,包括造林6669萬畝、種草改良4836萬畝,森林可持續經營實施面積擴大到1000萬畝以上,森林質量穩步提升;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達到91.24%,連續4年超過90%。高質量發展綠色含量更足,帶給人民群眾切實可感的民生福祉。
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互促共進,助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中指出:“綠色生態是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一定要保護好,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我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生態產業化,構建了一個從修復生態本底顯現生態價值、到生態產業賦能升級、再到生態資源整合增值、最終實現“經濟反哺生態、生態促進經濟”的完整閉環。同時,通過產業生態化,以綠色、低碳、循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使經濟發展過程對環境更友好,更利于節約資源。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持續深化,我國成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
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持續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在《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中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明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在《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中強調:“盡快把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確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地生根,嚴格用制度管權治吏、護藍增綠,堅持有權必有責、有責必擔當、失責必追究,不斷完善邏輯嚴密、環環相扣的制度鏈條,推動建設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環境保護法為代表的生態環境法律制度更加健全,生態環境治理的法治基石更加堅實,同時大力推進河(湖)長制、林長制等制度創新,促使生態環境治理實現從末端治理向系統治理的根本性轉變,切實保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實到位,切實保證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落地見效。我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與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要求更相適應。
產生深遠的國際影響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中華大地的生動實踐充分證明,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非但不會阻礙高質量發展,反而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只有依靠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才能實現。這為面臨嚴格生態約束、同時發展要求迫切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綠色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2016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宣介中國生態文明之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世界影響持續深化拓展。
突破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二元對立,指引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在《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努力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中指出:“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關乎人類未來,是各國必須解答的發展課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明了人的全面發展與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前進方向,蘊含著文明發展從掠奪式開發生態環境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范式轉換,對于人類文明進步具有重要意義。這一重要理念突破了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這兩種相互對立但西方生態哲學都堅持的人與自然主客二分的思想,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揭示了人與自然的統一性,有助于指引各國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我國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通過開展風電、地熱、太陽能等綠色技術合作,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更多國家轉化為現實,讓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過程成為切實造福各國人民的過程。
形成豐富多樣的實踐創新成果,為世界貢獻寶貴的綠色發展經驗。許多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依然面臨著“保生態還是保增長”的兩難困境,缺乏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的實踐參考。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我國許多地方開展了形式豐富、內容多樣、立足自身實際、充滿生態智慧的實踐探索。比如,一些地方通過推動鄉村生態資源資產化、生態資產資本化、生態資本產品化、生態產品市場化,實現綠色惠民,充分激發鄉村奔向共同富裕、建設生態文明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浙江安吉依托縣級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平臺,將翠竹轉化為可量化的“碳資產”,開創“竹子變票子、資源變資本”的生態共富模式,就是其中一個生動案例。這些豐富多樣的實踐創新成果,不僅為當地發展注入綠色活力,也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基于自身生態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樣本”,對其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具有積極的參考意義。
引領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助力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歷史和現實都表明,生態環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根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后,既創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也制造了嚴重的生態問題,上個世紀一些西方國家就曾發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發展中國家如果仍然沿用工業文明的老路走向現代化,必然更加困難,也面臨更多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實現永續發展必須抓好生態文明建設》中指出:“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幾個地球也不夠中國人消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人類文明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這一重要理念超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現代化模式,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展現出現代化的新圖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在這一重要理念影響下,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認識到,西方式現代化并非實現現代化的唯一選擇,現代化并非要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各國都有權利也有能力走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之路,都有權利也有能力實現本國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使不斷改善的生態環境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